古人云:小者隐于野,独善其身;中者隐于市,全家保族;大者隐于朝,全身全家全社会。 ———题记

      在风景秀美,学术气息浓厚的安徽师范大学,有这么一位老师:他,淡泊名利,淡看事功,甘心枯坐学问的“冷板凳”,数十年来,著作等身;他,温文尔雅,风趣幽默,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,张弛有度,令学生大呼过瘾,受益良多;他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生活中乐观坦荡,用一颗赤诚之心,照亮学生们的人生之路。他,就是来自我院,被学生们亲切的称呼为新时代隐者的葛金国老师。
  说起葛金国的学术成就,熟悉他的师生无不交口称赞,佩服不已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他,在教育基本原理、教育管理、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,并曾多次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,成果斐然。他所编写的论文、著作、教材无不堪称教育学领域的经典,对全国教育学的发展,校园文化的培育和班级制度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。
  “葛老师对学问的喜爱与追求真的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。他对学问永远抱有一颗热忱好奇之心。”葛金国的研究生刘洋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。“做学问的时候,老师会安安静静地一头扎进去,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,也不会觉得累。他还经常笑言自己虽不常出门,但也要坐观天下事。每天雷打不动地要听三个讲座,学术上的新观点、资讯,他都要时刻关注,唯恐错过了一些有价值的新信息。”
  葛金国常说搞学问要能坐得 “冷板凳”,耐得十年寒窗苦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每天都要觉得自己在进步,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,明天又比今天再进步一点。“只有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,我才会觉得我这一天没有虚度光阴,我这一天过的是有意义的,是有收获的。”葛金国淡淡地说到,温和的语气中透露的却是坚定的执着。
  也正是这样的执着,使他可以在压力困境面前毫不退缩。他坚信,没有吃不了的苦,只要尽心尽力战胜自我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。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探讨热点,而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之一,葛金国在研究初期付出的辛劳是令人难以想象的。据他的学生回忆,葛金国在撰写《校园文化: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》这本书时,光是为了“文化”这个概念的定义,他前前后后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思考修订。这样严谨的治学之风,这样苛刻的自我要求,难道不是他对学术孜孜追求的体现吗?在当今学术研究领域“虚、浮、假”成风的大背景下,葛金国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,不被世俗所染,甘于寂寞,淡泊名利。
  自1984年来到安师大以来,葛金国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8个年头。二十多年来,葛金国以其出色的教学艺术,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,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。
  由于工作需要,从2003年开始,葛金国主要负责研究生教学工作。“外人看葛老师只带研究生,一定很轻松,但实际却并非如此。”据他的学生回忆道,葛金国平常和他的学生见面频率很高。“除了上课外,老师还经常和我们一起谈话聊天。”在教学过程中,在和学生讨论问题时,葛金国方式多样,收放自如。往往并未就问题而论问题,而是将问题发散化,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俯看全局。常常是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,他却早已放收。所以每次就某一问题进行激烈讨论时,学生们都觉得太刺激了,大呼过瘾,再回味时更觉受益良多。在谈话中,葛金国总是先耐心听完学生们的疑惑,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,但在关键点上却并不说破。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反思,悟得会心一笑。“我想,古人所说的开窍,大抵就是如此吧。”刘洋说。
 
 正是因为时刻为学生着想,事事以学生为先。在学生心中,葛金国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位老师,而是一个亦师亦友亦父的人———学业上,他是一位严谨认真的老师;课堂外,他是学生们可以交流心声的朋友;生活中,他更是一位慈祥温和的父亲。

   去年,在给07级的研究生们指导毕业论文时,因为太过操劳,葛金国的半边脑神经痛发作,钻心的疼痛几乎让他无法休息入睡,可他依然忍痛坚持指导学生们的论文。据365英国上市官网党委书记陈满堂介绍,这么多年来,葛金国指导的硕士论文多次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佳绩。2007年,他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 《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缺失问题及其干预研究》更是获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“教育管理类”优秀论文,同年葛金国还被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。2010年,他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《双向调适: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 “小幼衔接”研究》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“教育管理类”优秀论文,葛金国本人也再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。这两次全国性的评比,竞争激烈,而师生两次同时“双双获奖”,不仅在我省,即使在全国也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。对此,葛金国强调说,“这不是我的个人荣誉,而是安师大的荣誉!是安师大教育质量的体现!”
  为了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,葛金国一直致力于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,主张大学应当努力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。他说,大学校园一定要有“人文关怀”。要以肯定人的价值和善性为人性的基本预设,以人为目的,以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关注人、信任人、尊重人、提升人。他常常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对自己要自爱,对他人要关心,对工作要尽心,对社会更要有主人翁意识,努力追求权利和义务的平衡。在他看来,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意识为先,不能孤立的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命题。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师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,对校园文化创建的长短利弊有着清醒的认识。“只要有信心,就会有思路,有了思路,一切就会变得顺其自然,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会水到渠成。”
  生活中的葛金国,一改做学问时的严谨作风,也少有争论问题时的犀利锋芒,可他睿智的目光里透露出的依然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哲学。“温和风趣,达观开朗”这八个字,是熟识葛金国的人对他的概括。
  “葛老师这个人,真的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在怎样的困境下,他都能安之若素,处变不惊。”刘洋说。去年夏天,他给学生上完课回家,自行车在路上突然坏了,可他硬是徒步回家,十来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,衣服都浸湿了,但他却没有抱怨什么。“没什么好抱怨的,生活是一种动态的流变,得失心不要太重,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和豁达的胸襟去面对生活,享受生活。”葛金国说,“否则,很多外在的东西将会蒙蔽我们的眼睛。让我们看不到生活的本来面目。”
  说到享受生活,就不得不提到葛金国的“副业”———做饭烧菜。“葛老师烧的菜,真没话说!”他的学生这样说道,“尤其是卤牛肉这道菜,绝对是美味中的美味。”每次提起做饭烧菜,葛金国本人也是颇为得意,“我一年365天,做饭烧菜360天,我的爱人和孩子很少在外面吃饭,不是因为没有饭局,而是吃遍芜湖,都觉得无人可比我的手艺……”他玩笑般的说道。
  不仅如此,葛金国还乐于观察,善于思考。校党委副书记顾家山对记者说:“葛老师一直试图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。所以无论对哪个人或对哪件事,他总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,去思量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这不仅需要有学者的睿智,更需要有隐者般的气质和心胸。而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达观睿智、心胸宽广的人。”
  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“隐者”留其名。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,葛金国用他对学术的孜孜追求诠释了一名学者应有的气质和风骨;以他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默默付出,给人民教师这一称谓做了完美的注脚;更以其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,睿智淡然的生活哲学,照亮了无数学生的人生旅途。(校记者团梁骏)


365英国上市官网    版权所有    2014-2015
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    编号:241000    电话:0553386926